欢迎访问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网站!
栏目名称
院史沿革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史沿革


院史沿革

音乐学院源于淮阴师专公共教研室音乐教研组。1997年淮阴师院成立后设音乐系,由原淮阴师专和淮阴教院两校音乐教研组组成。当时办公和教学条件比较艰苦,筹备建系的办公地点设在原淮阴师专西阶梯教室外间的教师休息室。1998年暑期,迁至交通路校区逸夫图书馆三楼,并在逸夫图书馆外东侧新建了12间简易琴房作为教学用房。2000年3月,“两淮师范”并人淮阴师院,淮阴师范音师部和淮安师范音乐教研室的教师根据岗位需求,逐步转入音乐系。2007年7月,音乐系搬迁至长江路校区,办学地点设在原淮阴师范音乐楼。2009年6月,因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音乐系更名为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0年学校将原淮阴师范科技楼划归音乐系使用,改造为系办公室、教师琴房和专业功能性教学用房,教学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11年4月,学校新建音乐楼,2014年6月音乐学院迁入。

音乐学院发展至今,已拥有音乐教学楼1幢,音乐实践楼1幢和800座自然电声双功能现代音乐厅1座,总面积22000㎡。拥有省内一流的音乐教学硬件设施,其中钢琴、铜管乐器、电声乐器等教学仪器设备总额已达1500多万元。实验剧场、音乐课件教室、录音室、数码钢琴室、音乐多媒体教室、管乐排练厅、民乐排练厅、合唱排练厅及大型舞蹈排练厅等功能性专业场馆齐全,教学实训设备较为完善。

一、师资队伍建设

音乐学院办学之初,专任教师只有7人。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在逐年壮大。从2014年起,音乐学院开始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推进,引进高水平、高学历师资已成为当务之急,仅2017年就从海内外引进了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型、技能型教师。到目前为止,已有教职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教授6人(含国家一级演奏员1人),副教授23人,讲师23人,博士13人,硕士41人,中国台湾教师4人,外籍教师2人,柔性引进专家2人。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渐趋合理,具有境外留学、访学经历的教师越来越多。近几年来有16人在美国、日本、法国、乌克兰、韩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访学研修。教师中,张律、章莉、丁昕春受聘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近10年来,音乐学院加大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已成为全院教师的共识。经过努力,“音乐学”被确定为淮阴师院重点学科,获得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艺术基金5项,省高校社科基金项目15项,市社科类研究课题5个。这些项目或课题的研究方向大多是运河流域及淮安地区的民间戏曲、音乐、舞蹈、民歌、小调等,对于运河流域及淮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艺术传统的发掘、保护与传承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15年,音乐学院实施院内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教研室的基础上改设音乐系、舞蹈系两个教学单位,两系分设理论教研室、声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器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专业设置与招生工作

1989年,原音乐教研组开始招收音乐大专函授班。1997年音乐系成立后,开始招收全日制师范类音乐教育三年制专科生。2000年6月开始招收音乐学(师范)本科生,首届招生100人。2001年,原淮阴师范五年制音乐大专班并入音乐系,统一进行教育教学管理。2005年增招舞蹈编导专业本科生,首届招生25人。2006年增招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首届招生39人。2011年增招舞蹈学(师范)专业本科生,首届招生25人。所有本科专业均以优异成绩如期取得学土学位授予权。2014年起,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培养艺术硕士(声乐表演)与学科教学论(音乐)方向硕士研究生,已有5人毕业。从2015年开始,面向高职院校对口单独招生。

为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音乐学院于2005年起,面向省内外招生。到目前为止,已在山东、湖南、黑龙江、河北、山西、广西招生,生源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各省、自治区艺术文化元素得到充分融合,学生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

省外招生和省内舞蹈类招生主要采取校考方式,对自主选择优质生源起到了关键作用。省内音乐类生源质量近几年一直处于中上水平,位于苏北前列。目前,音乐学院共有在籍本科生839人,其中音乐学(师范)464人,音乐表演38人,音乐学42人(对口单招),舞蹈编导154人(含对口单招52人),舞蹈学(师范)141人。

三、教学与实践成果

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符合社会需求的音乐舞蹈人才,音乐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立足第一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拓展实训空间,强化技能训练,以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风建设,逐步建成了“日日晨练、周周剧场、月月擂台、季季讲坛”等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平台。

坚持专业团队训练。为强化技能训练,打造专业品牌,音乐学院从2002年开始,组建了合唱团、铜管乐团、舞蹈团、民乐团等4个有专业特色的团队,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团队,并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制定了严格的活动方案和实施办法,采用以老带新、薪火相传的训练模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办学特色。经过在校期间的训练和培养,团队成员的音乐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毕业后到基层学校大多成为教学骨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坚持日日晨练。为完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效,从2002年起,音乐学院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学生专业晨练制度。根据专业选项,有层次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专业晨练组,提出统一要求,全院学生每天早晨6点20分到7点20分按晨练方案定时定点练功,教师排班进行跟组指导。严格的晨练制度,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好专业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打造品牌活动。为了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拓展实践空间,展示训练成果,从2007年开始,音乐学院坚持开展以“周周剧场”“专业擂台”和毕业生专业汇报演出为载体的系列专业品牌活动。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中得到了锻炼,在擂台比拼中提升了能力。2011年,音乐学院又在教师中开展了“博艺舞台”和“博艺讲坛”等公开演出和讲座活动,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师生专业教学的积极性,强化了师生的专业意识,锻炼了师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严格规范的教学与实训,换来的是丰硕的办学成果。2011年5月,音乐学院首次参加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大合唱、小合唱3个节目均获得一等奖。其中,舞蹈《战旗•刘老庄》于2011年9月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优秀创作奖、精神风貌奖,并参加闭幕式演出。2012年11月,《战旗•刘老庄》获省五星工程奖金奖。2011年11月,舞蹈《孤鸿》获省莲花奖舞蹈青年组比赛金奖。2014年5月,在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音乐学院荣获3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其中,舞蹈《精忠报国》于2014年9月荣获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2014年11月,舞蹈《八女投江》获江苏省莲花奖舞蹈青年组比赛金奖。2017年10月,在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音乐学院荣获1个特等奖、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优秀创作奖的好成绩。其中,民乐合奏《大运河随想》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特等奖。

在江苏省连续三届师范生技能大赛的比赛中,学院共收获5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佳绩。在江苏省第七届、第八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中均以总分第三的成绩获得团体二等奖,取得了历史性跨越。

近几年来,音乐学院共完成教学改革项目6项,其中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项,实践教学改革2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项目1项。这些项目的完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学研究成果也有较大收获,滑静等的《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试点教学探索与实践》《基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曾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就业与社会服务工作

近20年来,音乐学院已培养合格毕业生2500余人,主要分布在省内外中小学校、艺术培训学校和厂矿企业,有100余人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针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音乐学院把就业关口前移,把就业创业工作贯穿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始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自觉性。音乐学院积极面向市场,了解需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在苦练内功、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社会赞誉度也在逐年提高。10多年来,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考编、考研人数持续增长,2009年至今,有43人考取硕土研究生,其中有部分毕业生被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取深造。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郁。“至诚创新”创业团队荣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音乐学院曾两度被学校授予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学生考研工作进步奖。

音乐学院始终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的办学理念,为周边地区的学校、厂矿企业、部队、机关等进行慰问演出。近20年来,到校外演出千余场,2008年还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走进清河新区》大型互动歌会,得到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的一致好评。这些活动,为丰富淮安地区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也为音乐学院拓展了服务的空间,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增强了把音乐学院做大做强的信心。